当前时间: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筑牢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健康根基
期次:169期版号:A6、7作者:本报记者 马春晓发布时间:2024-02-026768次浏览

高质量开展主题教育,举办读书班等活动145次,调研解决问题困难130个,出台政策文件28个,健全制度机制43个,创新开设医院午间、夜间、周末门诊等18条便民利民项目,着力解决了一批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高层次引进顶尖资源,累计获批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数量全国并列第五、西部并列第一,全部开诊运行;北京协和医院首次与地方合作共建区域医学中心项目落地我省,尽力做到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内顶尖优质医疗服务;高标准提升医院能力,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得分排全国15位、较2020年上升10位,有3家医院首次进入全国综合医院前100位,实现历史性突破;县医院服务能力符合推荐标准医院提升幅度达30.38%、排全国第一,尽力做到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高水平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累计建成县域医疗次中心100个,形成了推进基层服务能力提升的贵州模式,分级诊疗制度基础得到不断夯实,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方便看病,尽力做到头疼脑热在乡村解决。高效率推进疾控改革,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疾控局“三定”方案,迅速完成职能划转、队伍组建,第一时间落实集中办公、实体化运行,省预防医学科学院挂牌成立,市县两级疾控局顺利组建,疾控体系改革迈出了实质性、关键性的一步;高站位落实援外任务,第1批援所罗门群岛中国医疗队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1名队员获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在服务外交工作大局上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第2批援所医疗队尽心竭力服务所国人民健康,圆满完成中所卫生代表团互访交流;…………站在岁末年初的坐标点上回望2023年,贵州省卫生健康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聚焦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目标,围绕实施“七个专项行动”等重点任务,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了一系列重点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点成绩,全面推动贵州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主题教育

 

思想就是力量。2023年4月3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2023年4月10日,全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2023年4月13日,省卫生健康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号角声中,全省卫生健康系统迅速行动起来,深刻认识、扎实推进、确保实效,按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主题教育和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开展主题教育期间,委党组坚持全面学、专题学、重点学,一篇一篇读、一段一段悟;念好“深、实、细、准、效”五字诀,扎实开展调查研究,足迹涉及贵阳市、遵义市、毕节市、六盘水市、黔东南州、黔南州等地卫生健康部门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坚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查、追着问题改,一体推进抓好整改落实;一次次调研、一个个举措、一项项整改,凝结着省卫生健康委“办实事、解民忧”的实干担当。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省卫生健康委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用群众满意度检验主题教育成效,让人民群众不断感受看病就医的新变化新气象。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胸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聚焦问题、知难而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高位嫁接”顶级医疗资源

 

一年来,贵州省千方百计引进最好的医院、最优的人才、最强的技术——北京积水潭医院与贵州医院通过5G技术实时连线,为6岁患儿成功实施省内首例5G远程机器人辅助小儿骨骺阻滞手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成功为出生仅10天的先天性隔疝患儿完成微创胸腔镜下膈肌修补术;浙江省人民医院与毕节医院联合开展西南地区首例5G超远程国产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为17岁患者实施左肾肿瘤根治术;中山一院贵州医院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制定靶向药物联合去甲基化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成功为80岁患者实施左侧髋部手术……省内5家大型三甲医院先后挂上“国字头”后,借助“国家队”的高水平医疗服务,引进更多先进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好、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按照3个综合医院、2个专科医院、1个中医医院规划布局,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引进国家级优质医疗资源,打造区域医疗服务“高地”,减少跨区域就医。至2023年,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贵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5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先后落地并全部开诊。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获批数量全国并列第五、西部并列第一。截至2023年底,贵州获批的5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医院累计派驻专家571人、长期在黔专家137人,开设门诊科室225个,门急诊量超过83万人次;引进新技术、新项目411项,其中填补国内空白4项、西南空白20项、省内空白78项;派驻专家累计开展手术2989例,疑难手术占比88.2%。如今,不少罕见病、疑难重症在省内便可及时治疗,群众优质医疗服务需求得到极大释放。同时,贵州省与北京协和医院合作打造区域先进诊疗中心、医学研究中心、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医学数据汇集中心、医学人才培养中心、医院管理示范中心。北京协和医院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三家龙头医院分别签订协议,按照“1+6+X”区域医学中心架构合作共建区域医学中心。这是北京协和医院首次与地方合作共建区域医学中心项目。这让省内群众享受国家顶尖优质医疗资源更加便捷、更加丰富,省外来黔就医患者增幅达229%。

 

精准施策提升医院综合能力

 

提升医院综合能力,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有力支撑。通过手机就能完成挂号、检查报告单推送、医保支付、送药上门等全流程服务,这是患者在贵州省公立医院可实现的就医体验,也是贵州省方便百姓就医的一个个缩影;解决群众看病就医排长队问题、推动临床检验结果互认、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不断优化患者就医流程等,这是贵州省公立医院全方位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一项项举措;为出生仅10天的先天性隔疝患儿完成微创胸腔镜下膈肌修补术、为百岁老人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这是贵州省公立医院为守护生命健康而一次次挑战“不可能”;…………“国考”是“指挥棒”,为三级医院如何发展指明了方向。贵州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将提升公立医院满意度作为改善医疗服务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不断推动全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1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全国2112家三级公立医院(西医类)2022年绩效考核结果,贵州省绩效考核总得分排全国第15位,较2020年上升10位;首次有3家综合医院进入全国前100位,首次有1家自治州人民医院被评为A级(黔西南州人民医院),实现历史性突破。同时,我省2023年县医院综合服务能力符合推荐标准医院占比全国第4位、提升幅度全国第1位,2022年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评价进步幅度排全国第4位。县级医院建设得好不好?服务能力强不强?是县域医疗卫生发展水平、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关键之一,是实现县域内医疗资源整合共享的桥梁纽带。作为县级龙头医院之一,思南县人民医院迁入新址后,整洁优雅的就医环境、氛围浓厚的医院文化,各科室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并且信息化、自动化和规范化,让这座医院的每一个角落都焕发着生机。现如今,该院建成了两个博士工作站—孙得胜博士工作站和马海兰博士工作站。孙得胜,医学博士,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马海兰,博士,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副主任医师,IVF(体外受精)主管医生。据了解,除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的博士及专家定期常驻思南县人民医院外,该院还主动对接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两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争取创建专科联盟,并建立相关专家的流动博士站,让人才队伍建设不断驶入“快车道”。有了人才支撑,带来先进理念和前沿技术,思南县人民医院不断增强科室发展后劲,推动重点专科建设及学科发展进步,并以特色专科带动医院整体能力提升,为县域内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据了解,贵州省县医院服务能力符合推荐标准医院提升幅度达30.38%、排全国第一,尽力做到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

 

建好用好县域医疗次中心

 

力推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深化“提质量、提服务、提效率”。从清镇市区驱车一小时左右,抵达35公里之外的卫城镇。卫城镇中心卫生院是全省规划的县域医疗次中心之一,周边与多个乡镇接壤,服务辐射7万余人。“幸亏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骨科医生在我们乡镇卫生院工作,短时间内就为我父亲紧急处理了伤口。要不然,我们要驱车一个多小时赶往市医院,不仅疼痛难耐而且伤口感染等风险加大很多。”日前,清镇市卫城镇龙井村村民李女士的父亲因农机操作不当,导致右手小指被农机绞伤严重。事发后,李女士带父亲赶赴卫城镇中心卫生院进行处理。当天,正值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派驻骨科医生石豪接诊,他第一时间对患者伤情进行判断,并进行了紧急处理。李女士的父亲因第一时间得到专业骨科医生的诊治,父女二人一直向石医生表示感谢。立足区域群众就医实际,贵州在“十四五”期间布局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推行以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县域医疗次中心为枢纽,梯次带动一般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发展模式,加快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贵州始终将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作为实施全省整体提升卫生健康水平攻坚行动的重要内容,作为进一步推进贵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重要抓手,纳入省级重点项目监测,高位推动建设。同时,由省级财政斥资5亿元作为项目资金,保障建设进度。至2023年底,已建成100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增加新技术新项目688项,42个可开展三四级手术,住院人次提高31.2个百分点。贵州将在巩固完善已建成的100个县域医疗次中心成效的基础上,继续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充分发挥县域医疗次中心的带动作用,推动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特别是对常住人口较多、区域面积较大、县城不在县域中心、县级医院服务覆盖能力不足的县,将县域医疗次中心打造成为具备二级医院服务水平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效促进县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这有力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从弱到强”到“从强到优”的跨越式发展,既推进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落实了分级诊疗制度,又改善了群众看病就医的难题。

 

固本培元疾控改革迈出坚实步伐

 

重大疾病防控,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年初,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疫情防控进入全新阶段,贵州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疫情防控平稳有序转段——强化见医、见药、见干部;推进“百千万”五级医务人员进基层强能力;免费发放“防疫健康包”133万份;切实做到“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早转诊”,加强疫情防控补短提能,提前完成5000张标准重症病床建设,8个市(州)传染病医院(传染病区)基本建成严格落实“乙类乙管”措施,新冠疫苗全人群接种率达89.65%,有力有序做好呼吸系统疾病防治和诺如病毒感染等疫情应对。年中,贵州省疾控体系改革迈出了实质性、关键性的步伐——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疾控局“三定”方案,迅速完成职能划转、队伍组建,2023年5月23日,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局揭牌成立,实现集中办公、实体化运行;2023年10月23日,贵州省预防医学科学院正式挂牌成立,不断强化疾病防控适宜技术研发和推广;同时,市、县两级疾控局顺利组建。

 

全方位援外医疗以捍卫生命之重

 

承担援所罗门群岛医疗任务的贵州省,自2022年开启援外工作以来,先后已派出两批14名医疗队员,跨海越洋,在异国他乡救死扶伤,谱写大爱无疆。短短两年时间里,援所罗门群岛中国医疗队服务所罗门群岛医疗事业,给受援国患者带去健康,为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贵州力量。2022年3月18日,第1批援所罗门群岛中国医疗队6名队员离开家乡,奔赴万里之外的所罗门群岛,执行医疗援助任务。这是贵州省首次整建制承派援所罗门群岛中国医疗队。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外事、教育等相关部门予以大力支持,省卫生健康委作为承派工作具体组织实施部门,从委机关、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心选派了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医务人员,组成了首批援所罗门群岛中国医疗队。医疗队克服困难,创造了很多“奇迹”——推广中医针灸,使中医针灸获得所罗门群岛执业行政许可,进入该国医疗发展规划;开展所罗门群岛首例血液透析;首次使用三代药物溶栓和植入临时起搏器抢救心梗患者;创造条件帮助所罗门群岛进入泌尿外科微创手术新时代……一个个“医学奇迹”的发生,一次次刷新着所罗门群岛医疗卫生事业记录,也换来了所罗门群岛群众的信赖和赞誉。一系列基础性和开创性工作有序开展,造福当地人民,受到所罗门群岛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肯定。所罗门群岛卫生部和所罗门群岛国家转诊医院为医疗队集体和每名队员颁发了荣誉证书,医疗队也获得了国家卫生健康委“2022年卫生援外工作表现突出集体”通报表扬。援所罗门群岛中国医疗队用最柔情的外交、最精湛的医术去结下最深厚的中所情谊,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和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出贵州贡献。2023年12月29日,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大会表彰了30个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和60名先进个人。贵州承派组建的第1批援所罗门群岛中国医疗队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第1、2批援所罗门群岛中国医疗队队员、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雷衍东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