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
肿瘤标志物升高就是癌症吗?免疫检验结果解读与科学应对

作者:刘婧

威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 主管检验师发布时间:2023-12-25 15:53:304360次浏览[发表证书]

体检报告上,肿瘤标志物数值旁的向上箭头总能让人瞬间紧张起来,很多人会下意识认为:“完了,这是不是得了癌症?” 事实上,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等同于患上癌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免疫检验结果的正确解读方式与科学应对策略。

一、肿瘤标志物:体内健康的 “信号灯”

肿瘤标志物是肿瘤细胞或机体对肿瘤反应产生的物质,它们会释放到血液、体液或组织中,通过免疫检验技术,我们能够检测到这些物质的含量。免疫检验利用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就像钥匙和锁的精准匹配,一旦检测到特定的肿瘤标志物,仪器就会显示相应数值。常见的肿瘤标志物有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 125(CA125)等,它们各自对应不同类型的肿瘤,例如 AFP 常用于肝癌筛查,CA125 与卵巢癌关系密切 。但肿瘤标志物并非肿瘤细胞 “专属”,正常细胞在特定生理状态下,如炎症、妊娠,甚至只是过度疲劳,也可能产生少量肿瘤标志物。

二、升高≠癌症:多种因素导致的 “虚惊一场”

肿瘤标志物升高的原因复杂多样。生理因素方面,孕妇体内的 AFP 会生理性升高,经期女性的 CA125 也可能出现波动;疾病因素中,慢性肝炎、胰腺炎、肺炎等炎症,会刺激正常细胞释放肿瘤标志物。曾有一位患者因 CEA 轻度升高焦虑不已,进一步检查发现只是患有慢性胃炎,炎症控制后,指标便恢复正常。此外,检测误差、样本污染,甚至某些药物的影响,都可能造成肿瘤标志物的假性升高。

三、科学解读:不止看数值,更要看 “动态”

拿到检验报告,不要孤立看待某个数值。单次升高不一定有临床意义,医生通常会关注数值升高的幅度、变化趋势以及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若肿瘤标志物只是轻度升高,且多次复查数值稳定,患癌风险相对较低;但如果短时间内数值翻倍增长,或多项指标同时升高,就要提高警惕。例如,AFP 持续超过 400μg/L,且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等因素后,就需要通过超声、CT 等影像学检查进一步排查肝癌。

四、科学应对:理性看待,积极行动

当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时,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焦虑。建议在 1 - 2 周后复查,观察数值变化;同时向医生详细说明病史、近期身体状况和用药情况,辅助医生判断。如果复查结果仍异常,需进一步完善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等。病理活检是癌症诊断的 “金标准”,通过对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观察,能够明确是否存在癌细胞。即便确诊癌症,也不必绝望,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早期癌症的治愈率不断提高。

肿瘤标志物是监测健康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判定癌症的唯一依据。面对升高的数值,我们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既不轻视也不恐慌,及时与医生沟通,做好后续检查和随访,才能真正守护好自己的健康。

栏目导航

navigation

精彩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