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手足口病高发季,幼儿园、学校等儿童聚集场所就成了病毒传播的温床。作为家长,掌握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与应对方法,是守护孩子健康的关键。这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虽然大多数预后良好,但也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孩子感染手足口病的 5 大典型症状以及科学的应对指南。
一、发热:病情的 “预警信号”
发热往往是孩子感染手足口病的首发症状,多数患儿体温在 38℃ - 39℃之间,可持续 2 - 4 天 。起初,家长可能误以为是普通感冒,但随着病程发展,其他症状会逐渐显现。需要注意的是,少数患儿体温可能超过 39℃,并伴有精神萎靡、嗜睡等表现,这可能预示着病情较为严重,需立即就医。当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尤其是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家长应提高警惕,持续监测体温变化,同时留意是否有其他症状出现。
二、口腔疱疹与溃疡:影响进食的 “元凶”
发热 1 - 2 天后,口腔黏膜开始出现变化。孩子口腔内的舌、颊黏膜、硬腭等部位会出现散在的疱疹或溃疡,起初为米粒大小的水疱,周围有红晕,水疱破溃后形成浅溃疡,表面覆盖灰白色假膜,疼痛明显 。这会导致孩子出现拒食、流口水等症状,因为吞咽食物时会刺激溃疡面,产生强烈的疼痛感。家长若发现孩子突然食欲下降、哭闹不止,掰开嘴巴查看时发现口腔内的异常,就应考虑手足口病的可能。
三、手、足、臀部皮疹:标志性症状
口腔症状出现的同时或稍后,孩子的手、足、臀部会陆续出现皮疹。手部皮疹多位于手掌、手指侧面;足部皮疹常见于足底、脚趾侧面;臀部皮疹则分布较为广泛 。皮疹形态多样,初期为斑丘疹,后逐渐发展为疱疹,疱疹内液体较少,疱壁较厚,周围绕以红晕 。这些皮疹一般不会有明显的瘙痒感,但如果孩子搔抓,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增加感染风险。皮疹通常在 1 - 2 周内逐渐消退,且不会留下疤痕。
四、伴随症状:警惕病情加重的信号
除了上述三大典型症状外,部分患儿还会出现一些伴随症状。如咳嗽、流涕、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这些症状与普通感冒或胃肠道疾病相似,容易造成混淆。此外,若孩子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嗜睡、易惊、呕吐、肢体抖动、呼吸增快等表现,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手足口病,病情进展迅速,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必须立刻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五、科学应对:居家护理与就医原则
当孩子确诊手足口病后,家长首先要让孩子居家隔离,避免传染给其他儿童,隔离时间一般至症状完全消失后 1 周 。在居家护理方面,要保证孩子充分休息,多喝温开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如米粥、面条、蛋羹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过烫的食物,减轻口腔疼痛。同时,保持孩子皮肤清洁,勤换洗衣物,剪短孩子指甲,防止搔抓皮疹。对于发热症状,体温低于 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体温超过 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烧药。
若孩子出现重症症状或病情持续加重,应立即前往医院。目前,手足口病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退热、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等治疗。
预防胜于治疗,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避免带孩子到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注意家庭环境卫生,定期对孩子的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消毒。幼儿园和学校也应做好晨午检和因病缺勤追踪,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儿童,防止疾病传播。
了解孩子感染手足口病的 5 大典型症状与应对指南,能让家长在面对疾病时更加从容。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重视起来,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